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是民间流传较广的谚语,说的是人们在冬天封藏季节进行调补,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,以利于明年身体强壮,不容易患病。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,但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。冬季气候寒冷,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,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。因此,合理适当地进补调养,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,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是十分必要的。
中医历来重视个体化调养,冬季进补也应该注意因人而异,一般来说,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,选择服用性质平和的补品来进补。例如人参、党参、黄芪、芡实、红枣、燕窝、鱼胶等,此类无明显的寒热偏性,又无滋腻碍胃的不足,适合冬令一般进补。老年人则以补养肾气为主,通过服用具有滋腻性质的补品来进补。常用的食物有猪肉、牛肉、鸡鸭、海参等,药物有熟地黄、阿胶、鳖甲胶、鹿角胶以及各种补膏等,即膏方类,膏方类补益作用较强,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具有很好的调治作用,但有的偏性过强,可能会增加消化道负担,需根据具体体质类型酌情服用。青少年则处于生长发育期,正常饮食适当增加营养,进行体育锻炼即可,不必刻意进补。女性由于存在经带孕产的特殊生理情况,容易出现血虚证候,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唇色淡白心悸失眠、手足麻木、月经量少或闭经,应重在补血。可选用熟地黄、何首乌、阿胶、枸杞子等补血之药物。
以下推荐几款冬季调补简易食疗方:
(1)当归生姜羊肉汤:原料:当归9g,生姜9g,羊肉100g(去油膜)。制法:羊肉洗净切块,与当归、生姜同炖,去当归、生姜,食肉喝汤。特点:本品中羊肉性温味甘,有补气养血、温中散寒功用;当归性温味甘、辛,可补血活血;生姜辛温,能温中和胃。针对于冬季手足不温、肢体疼痛、血液循环差的人,食用此汤,可以温经补血,温中祛寒止痛。本品重在温补,适合虚寒之人服用,有的地区还在羊肉中稍加胡椒粉。
(2)桂圆参蜜膏:原料:党参100g,沙参50g,桂圆肉100g,蜂蜜250g。制法:先将党参、沙参、桂圆洗净,并以适量水浸泡发透后,加热煎煮,每20分钟取煎液一次,加水再煎,共煎3次。合并煎液,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粘稠如膏,加蜂蜜一倍,至沸停火,待冷却后装瓶备用。每次一汤匙,以沸水冲化、顿服。每日3次。本品为古医书《得配本草》中的药膳方,一般从冬至开始食用,到立春为止。适宜于年老体弱、消瘦、干咳少痰、乏力疲倦者食用。方中党参补中益气,沙参养阴清热、润肺滋肾;桂圆养血安神,润五脏;辅以蜂蜜,使药力缓慢吸收。本品性温味甘,调补身体,但糖尿病患者不宜。
(3)红糖煮蛋:用红糖煎煮荷包蛋,可以使鸡蛋和红糖营养互补,让人脸色红润,有精神。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,保留较多维生素和铁、锌、锰等矿物质,性温、味甘,入脾经,具有化瘀散寒、暖胃健脾、缓解疼痛的功效,对于体寒虚弱的老人及有痛经的妇女有很好的保健功效,可以说是物美价廉。但糖尿病人不适合。
(4)四神汤:原料:芡实、莲子、茯苓、山药各等分煎煮成汤,这四味均可药食同用。具有健脾、利湿、补肾的功效,适合大部分人。常熬夜、长痘痘的人比较适合饮用四神汤来滋阴、固脾胃。芡实,又称“鸡头米”、“鸡头”等,是滋补性强的食物,健脾祛湿、固肾止泻,有补而不峻、防燥不腻的优势,适合“补冬”的传统观念。但是芡实不能一次性食用太多,否则可能导致便秘。
冬藏养生却不仅仅是药食方面的调补,《黄帝内经》中也给出了一整套冬令生活方式调补的方法。例如,冬季的日照时间较短,早睡(23:00前)可以养阳气固阴精;适当的体育锻炼,对强身壮体有利,但出汗多容易泄气,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。因此锻炼需要坚持动静结合,同时晨练不宜太早,并注意配合好饮食,方能益于养生。
友情小贴士:冬令进补需要根据自身情况,在中医师的指导下,有针对性地进行滋补,若本身存在高血压、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,选用进补之物尤其要适当,最好遵照医嘱,不可盲目进补。滋补类药食要注意防止上火,像红参、鹿茸等温热性较强的补品,尤其注意用量,以免因药物温燥太过导致口舌生疮、咽喉肿痛、流鼻血、大便秘结等,进而增加中风的危险。(中医科 周帆)